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,还出现了面向劳动人民宣传革命理论的图书馆,如1920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的文化书社;1921年“五一”劳动节建立的上海通信图书馆;1922年唐山建立的“工人图书馆”、天津建立的“工人图书馆”;1923年南昌建立的“平民图书馆”等。
民国初期,清末创办的华北博物院(1905)、南通博物苑(1905)等又有发展,并兴办了一些新的博物馆。1912年7月,在北京国子监旧址设立了历史博物馆,以原太学器皿百余件为基本陈列品;1913年,在北平创办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博物馆,陈列各种交通模型以及图表等展品;1914年建立北平古物陈列所;1915年创办南京古物保存所;1916年河北博物院筹建,1918年开始展览后定名为天津博物院;1923年,北疆博物院成立;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等。
国立北平图书馆
1927—1937年十年内战期间,国民党政府于1927年12月和1935年5月以教育部名义两次颁布了“图书馆规程”,1932年又颁布“民教馆暂行规程”,在各地提倡办图书馆和民教馆。于是,图书馆数迅速增加。据1930年统计,全国共有各种图书馆2935所,与1925年相比有大幅度增加。1936年统计,全国有各级各类图书馆5196所,比1925年502所增加10倍,其中普通图书馆1502所,学校图书馆2542所,民众图书馆990所,机关团体图书馆162所。1928年,原京师图书馆与北海图书馆合并改称北平图书馆,藏书50万册,藏有文津阁《四库全书》、《永乐大典》等珍本。中央图书馆始筹备于1933年1月,负责接受各出版社呈交新书,接受教育部拨存中文书47000册及殿试策卷千余本,并负责出版品的国际交换,到抗战发生前已有藏书18万册。当时最大的私立图书馆是商务印书馆的东方图书馆,系由“涵芬楼”蜕化扩充而成,1931年年底藏书已达50多万册,1932年日本轰炸上海时该馆被炸毁。抗战前夕,全国1900多县几乎每县、市政府所在地均设有公立或私立图书馆。在这期间,还将各地原有的通俗图书馆改为“民众教育馆”,1935年统计,全国民众教育馆1225所,较大的民众教育馆还出版民众教育月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