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起始动作
随着密集的鼓点身体面向圆心下俯冲,这是给表演者的一个信号,意味着要换下一套动作了,先右脚迈步向后转身,同时双手展开甩向身后,此时舞者背向圆心,再重复一之前动作回到面向圆心的位置。
图5-30 麻昼起始动作基本形态
2.连接动作
右脚在前双手同时甩向身体右侧,左脚在前双手同时甩向身体左侧,再右脚迈步向后转身,双手环绕身体甩向后方,同样重复一次面向圆心。
图5-31 麻昼连接动作基本形态
这两个动作中,甩手转身是主要形态,手臂围绕身体的收回与平开增加了动作幅度也体现出动作的力度,膝盖配合手臂甩动时的下蹲更增强了动作的力量感,同时以酮体为轴的“一顺边”甩手又使这种力量感有所缓解。
3.基本动作
“狭昼”是十二相中狮子的动作,双手相对向下拜是“狭昼”的基本动作,当地也称“拜山神舞”。“要昼”模仿牛走路,右脚上步时右手向前身体向右倾倒,左脚上步时左手向前身体向左倾倒,形成一顺边的动态风格。“搭昼”是虎的动作,身体配合脚下的左右倾倒,同时模仿老虎巡视左右。“搓昼”由双人配合完成,两人面对面手叉腰,随着脚下的步伐身体向左右倾倒。“帕昼”模仿猪用嘴拱的形态。
从以上“十二相”动作来看,第一套“狭昼”有明确的所指意义,随着时间流逝今天十二相中保留的动作不多,同时由于没有太多时间练习,以前仪式中各套动作的顺序也可以被打乱,但无论什么情况下,“狭昼”总是要在第一个跳,“在村里跳是拜家神、山神,到县上跳是拜领导,都能做这个动作……”[70]民间舞蹈的多元化发展使得不同情境下的表演有着不同的意义所指,这样具有明确象征的身体语言,随着情境的变化其意义并没有改变,在村口空地是给山神拜年,在家里跳是给家神拜年,在村里跳是给所有人拜年,在县上跳还是给领导拜年……这一动态也体现出了“麻昼”在村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。除此之外其他几套都是模仿性动作,具有以下特点:首先,很多动作脚下都是三步完成,每套动作中重复三次为一组,虽然是2/4拍节奏,但鼓点只敲三声。正如薛行神代强调的,“我们的动作都是三下,这是一个规律,四拍节奏三个动作,不管怎么做这一点是不变的”;其次,常伴有“一顺边”的动作形态,“一顺边”指脚与身体同方向运动,“是高原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的主要特征之一,藏族、羌族、彝族、纳西族、苗、水、傣、布依等民族都有一顺边的动律,这一形态的产生与生活环境和服饰道具有很大关系”[71]。从力效来看,“一顺边”的运动中运动轨迹增长、动作力量被化解,呈现出“滑动”或“浮动”的力效,带来平稳、和谐的感觉,与“麻昼”拜年的实质相得益彰。